就水草缸的拍攝而言,坦白說個人覺得成景圖的拍攝算是較困難的部份,動用到的設備也較多,以下的設備算是最基本的 :
1‧數位單眼相機(DSLR)
2‧腳架
3‧外接閃光燈
4‧離機線
在之前的兩篇文章中(水草特寫與魚隻特寫)都沒用到閃光燈與腳架,然而這回這兩個玩意可派上用場了,因為成景圖的拍攝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無論是光圈的大小或快門的速度都必須注意,所以利用光圈先決模式或快門先決模式來拍攝恐怕不容易拍出理想的作品,這時平常比較少用到的手動模式反而成了最適合用來拍攝成景圖的模式了,因為他的光圈大小與快門速度都可以由拍攝者來決定,雖然操作的困難度相對增加,不過最後的成品通常也比較能讓人滿意。
為什麼平常拍攝魚隻或水草都可以不用外接閃光燈,但拍攝成景圖卻需要用到外接閃光燈呢?
我想應該不少人會這樣問吧!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光源不足所致,水族缸原本的照明設備對攝影而言,其實稱不上是個足夠的光源,平常拍照時我們可以利用加大光圈及調高ISO兩個措施來因應光源不足的問題,但在拍攝成景圖時這兩個措施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光圈太大會導致景深太淺,整個全景無法全部清楚對焦。ISO太高對畫質會有負面影響 ),因此增加外部光源是必要的措施,所以外接閃光燈這時就派上用場了。
那為什麼要用到腳架呢?
照理來說拍攝成景圖時我們通常會設定在較高速的快門,快門只要夠快(高於1/125秒),再加上防手震功能,要拍出清晰的照片應該不難才對,為何還要用到腳架呢?其實拍攝成景圖時除非您還有助手能幫您的忙,否則您的工作絕對不只有按快門而已,邊拍還要邊趕魚才是最累了的工作 ,所以腳架還是必備的啦!
再來看看另外一個輔助工具,燈箱!這玩意雖然可有可無,不過燈箱有助於讓整個照明更平均,建議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自行DIY一個,詳細的做法可參考薏景堂網站的教學
既然該準備的傢伙都已經齊全了,就來談談拍攝成景圖前的準備工作囉.....
坦白說這一部份對我而言才是拍攝成景圖最耗時的一個部份.....
嚴格來說,準備工作在拍攝的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了,如清除缸壁上的藻類、換水等工作,都得事先完成。
在拍攝成景圖當天建議最好不要開啟CO2,避免拍照時水中到處是氣泡,拍攝前要取出缸中的雜物,如進出水管、細化器、溫度計等等。
最後就是架設燈箱(如果有話)、照相機等設備。
在一切準備就序後,就可以進入真正的拍攝程序了。
關於拍攝成景圖時的相機設定,光圈通常不能調太大,因為光圈與景深成反比,光圈越大,有清楚對焦的景深越淺,然而成景圖的拍攝當然是希望整個景都能清楚顯現囉,所以就必須適度的縮小光圈才行,我的習慣是將光圈調在F8 ~F13之間,這麼一來不管是前景及後景的部份都能清楚對焦了。
至於快門的部份我習慣將它調快一些,通常在1/125秒 ~ 1/200秒之間,這樣的快門速度才能將游動中的魚隻拍得清楚。
為了讓成景圖的畫質更細膩,感光度我通常會設在ISO100 或ISO200。
好了,現在相機的各項設定都完成後就可以準備按下快門囉.......
對了!還有一個重要的設定沒提到,就是焦距的選擇,焦距的選擇很重要嗎?看看以下兩張圖您就知道了。
以上兩張圖很明顯的是對同一個水族缸所拍攝的,在拍照時相機的各項基本設定都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焦距",上方的圖是採用18mm(APS-C)拍攝的,而下方的圖則是採用50mm(APS-C)拍攝的,看出他們的不同了嗎?
很明顯的使用廣角端(18mm)拍攝的照片給人較深遠的感覺,至於使用50mm端所拍的照片相較之下,前後景的遠近感就比較不明顯。
看來不同焦距所拍出來的感覺也會不同,不過到底那個焦段比較能突顯造景的特色,這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所以拍攝成景圖時您也可以嘗試以不同焦段拍拍看,比較一下那個焦段所拍出來的感覺才是您比較喜歡的。
拍照明明只是按下快門就搞定的事情,更何況所有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但為何每次拍成景圖總得耗個半小時且拍個數十張才搞定呢?其實拍成景圖最讓人頭痛的就是那些魚隻了,要牠們排排站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只好邊趕魚邊拍照,還好那樣的場景沒人看到,不然我那滑稽的動作恐怕會讓人笑破肚皮(咱家小搗蛋就曾笑趴在地上 )
以上的成景圖拍攝方式只是我個人的經驗分享而已,我想並不是只有這方法才可行,一定還有很多不同的拍攝方式是可參考的,期待大家都能拍出美麗成景圖,記錄下最美的一刻!
留言列表